首页 栏目首页 > 生意 > 正文

陪你一起读国学:(一)国学文化概论(儒家思想)

“全文共4676字,图片15张,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资料图】

文章首发今日头条,作者为一条八卦,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和转发。

导言

国学,简单而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经典著作、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学问。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当代社会,国学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学问,更是我国深厚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丰富的智慧与精神财富。

从《论语》到《中庸》,我们学到了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真谛;从《诗经》到《资治通鉴》,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也见证了王朝的兴盛与衰落;从《道德经》到《列子》,我们悟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寻求内在宁静的智慧;而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楞严经》等一系列佛教典籍里,我们则学会了如何超越世俗的迷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祥和。

在这五千年的传承里,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界限,在我们的精神文化里生根发芽,在我们的血脉里源源流淌。

资料图片

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奠基和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是我国最为重要和深远的思想传统之一,它最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崇尚礼制,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一度成为中国儒学之祖庭。

春秋时期,孔子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迅速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经历了多位后继者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演变成八个不同的派别(分别为义信之学、诚之学、悌恕之学、仁政之学、勇之学、仲良、忠孝之学、礼法之学、学智)。其中,孟子的仁政之学和荀子礼法之学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和道德能力。他提倡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为民众谋求利益,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而荀子则强调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主张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个人欲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资料图片

2.重大危机阶段

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蓬勃发展阶段

直到汉朝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结合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并加以发展的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才在政治和社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经学已成为官方的科考和教育内容。这导致了对儒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注释,形成了各种经学流派。其中最有名的是韩愈和柳宗元所代表的新旧经学之争。他们分别强调经典的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的不同层面。这种辩论推动了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理解的深入,也促进了儒学思想的发展。

资料图片

4.儒学发展的巅峰

到了宋代,儒学已经成为官方的教育和统治理念,以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二程思想”一度成为宋朝初期的主流,他们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标准和教育的主导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熹成为了宋朝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前人的理论加以完善总结,完成了我国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理学体系。朱熹强调对经典的精确解释和契切体察,注重实践和心性的修养。重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真知灼见。也正是朱熹对理学的推广和整理,使得“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代表性学派。

资料图片

5.限制和挑战阶段

而伴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挑战。元朝初期,蒙古统治者对儒学持较为开明的态度,还聘请了不少汉族儒学家和文化精英在政府内任职,并设立国子学来教授蒙古、汉人高官子弟学习儒家思想。这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具有学识和才能的儒学家得以继续研究和传授儒学经典,有助于儒学传统的延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政权逐渐与汉族文化产生了冲突,对儒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蒙古统治者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行自己的道德规范和统治理念,使儒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资料图片

6.再次发展时期

明朝时期,儒学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心学”诞生。这个领域,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精髓,也是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 该思想主张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贯通,内心的感悟和外在的实践应该相辅相成,达到心灵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阳明心学的出现,把儒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资料图片

7.衰退阶段

而到了清朝,由于其内部的僵化及文化的专横,儒学思想走向衰退。当时较为突出的儒学是为“乾嘉汉学”。“乾嘉汉学”里主要分两派,一派是趋于保守的,另外一派是趋于激进的,如龚自珍和魏源。魏源和林则徐他们也被称作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惜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儒学文化的架构受到冲击和挑战。

资料图片

8.重组阶段

自清末以来,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西方的科学、民主、个人主义等思潮以及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变革对儒学传统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推动了现代儒学的重组和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重拾明清时期的古文经学,并借此进行反思和批判现代时局。他们试图恢复传统儒家经典的原貌,并重新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20世纪初,新儒学运动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谭嗣同、胡适、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儒学观念。他们强调儒家伦理和社会教化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儒学思想的再解释和创新来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

资料图片

20世纪中叶至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多元性,主张将儒学与民主、人权、女权、环境保护等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这些学者倡导儒学的个体主义转向,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权利。

总的来说,伴随着儒学思想的重组和发展,其已成为一门多样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传承,仍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着吸引和影响。

(二)儒学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是儒学思想中最基本和重要的道德理念。每一个价值观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含义。

1.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善待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善待。它表达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爱、体恤和包容的精神,并推崇将个人利益融入到社会和谐中,追求共同利益和幸福。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爱君忠君。

而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则在“亲亲”(即亲近亲人)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认为仁爱要推己及人,国君只有以仁爱治国,方能国富民强。

资料图片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而切入到现实生活中,“仁”也并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关心家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支持教育、医疗等项目,甚至是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在能力范围内予以支持和帮助,都是“仁”的思想的一种体现。

资料图片

2.义: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

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并没有定义“义”的具体内容,而是仅仅明确了“义”的含义,即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也就是说君子一切言行都要遵循的原则,从这个方面来看,义又可以分为个人义、社会义和道德正义三个层次。

个人义是指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负责的义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应该诚实、守信、勤劳等,积极追求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义是指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这包括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以及为社会和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等。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资料图片

道德正义则是义的最高层次,它突出了人与道德的普遍价值的联系。道义强调的是对绝对的、普世的道德原则的遵循和敬畏。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应当追求真理、正义和公平,以道德准则为指导,不仅尊重他人的权益,更要尊重道德的权威和价值。

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个人义是道德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义是个人义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层面的延伸。而道义则提供了普世的价值准则,指引着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履行个人义务、奉行社会义务并追求道德正义的实践。通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建立起和谐、公正、善良的社会环境。

资料图片

3.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不仅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还包括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甚至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性。

而回归到现实生活,“礼”的实际运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范,还能延伸到个人家庭关系、教育学习、社会交往、公共场合与文化活动以及司法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如孝顺长辈,维护家庭和谐,照顾弱势家庭成员是通过“礼”来体现个人责任和家庭价值观的具体行动;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重老师和同学是通过“礼”传递教育价值观念的方式;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公共规则,也是通过“礼”来展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甚至于司法系统中的庭审程序、公正裁判和对被告的尊重,以及政治机构中的表决规则和权力分配,都充分反映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的实际应用。

资料图片

4.智:辨明善恶与明辨是非

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儒家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没有“智”,就不可能做到仁、义。

不过儒家思想中的“智”,指的并不是科学智慧,而是一种道德智慧,也就是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言的人的与生俱来的“是非之心”。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和言论甚至是网络暴力,“智”于我们而言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能通过辨别信息的真伪、考虑举止言行、避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散布仇恨或挑起冲突,甚至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能更好的防范网络暴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资料图片

5.信:诚实守信与言行一致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做人最根本的道理。

因此诚信待人,履行承诺甚至是诚信经营,都是“信”的一种现实体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