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栏目首页 > 生意 > 正文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初赛结果公布

近日,由LG新能源发起,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及国际汽车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携手支持的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动力创新竞赛的初赛暂告段落。此次赛事再创报名新高,共吸引了全国70所高校,164支团队,701名学生的积极参与。经过专家委员会评选,筛选出了专业赛道Top30和科普赛道Top10的学生团队。这些入围的作品涵盖了从电池材料研究、电池结构设计到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大学生们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无限创新潜力。

2018年起至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已连续举办六届,持续聚焦专业和科普两大赛道,累计吸引全国110所高校666支大学生团队申报,共计2522名大学生直接参与。今年更进一步扩容了专家评审团队,新增3名专家,协同各高校指导老师鼎力支持,为大学生团队提供专业指导,促进行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研究能力的青年人才,在行业和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激发创新热情 储备未来力量


(资料图片)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是一场集专业性、科普性、创新性于一体的高水平赛事,激发了大学生对动力电池领域的关注和参与,更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和力量

本次竞赛也为参与的高校带来了荣誉和声誉。其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在初赛阶段表现突出。这些高校不仅展现了自己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科研实力,也彰显了自己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注和支持。

这是一场科技与教育的盛会,是一场青年与未来的对话。它为大学生和高校提供了一个展现影响力的舞台,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创新活力。未来期待更多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加入到这个领域中,为我国的电池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创新亮点不断 期待再结硕果

经过了海选选拔,共计103份合规作品进入初赛,在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下,最终有40支团队脱颖而出,进入复赛。其中专业方向入围30支团队,科普方向入围10支团队。

针对专业方向,这些入围团队的亮点在于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思路。例如,来自北京大学的“锂电飞虎”团队积极探索了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与低成本等优势的全锰基富钾正极材料。另一个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路特斯无人驾驶方程式车队”团队则关注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通过自主研发的算法实现了对电池组的智能管理,提高了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这些入围作品中,以“新一代动力电池体系”为主题的作品占比48%;涉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体系性能的提升”的课题占比37%;“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电池”等课题方向占比27%。与去年相比,“新一代动力电池体系”跃居成为同学们最关注的科研主题,赛事组委会首次收到以“生物电池”为研究方向的科研作品。新能源电池的创想与设计从来不落窠臼,前沿命题的论证与填充始终行进在路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约10%的科研作品不局限于单一课题方向,跨方向、跨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同学们尝试创新的阵地。

在科普赛道中,最终入围复赛的共10支团队,他们将在下一阶段的赛事中竞逐最终的奖项归属。在传统的科普认知中,同学们通常选择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作为传播的主要阵地。但在今年,除去多种多样的科普动画、科普短片,越来越多的团队走向线下,开展乡村支教、社区展示、校园宣讲......他们将自己对动力电池的理解,留在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面对刚刚接触化学知识的孩子们,让他们理解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或许太难,但带领他们亲手制作“土豆电池”、“苹果电池”,感受科学的奥妙,无疑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清洁能源的应用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学生与孩子们无一不是保护环境、助力其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的决赛计划拟于11月举行,让我们期待在决赛中看到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方案,加速推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感谢所有参赛团队的努力和付出,是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为中国的新能源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让创新始于中国,花开世界!这是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的初衷和努力的方向。LG新能源希望通过大赛汇集更多的行业学者和青年人才,共同缔造未来电动化革命和能源转型。作为动力电池产业化领域的领先企业,LG新能源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培养行业青年人才,坚信在未来必然会结出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

打开易车 App,搜索“真十万公里长测”,看最真实的车辆长测报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